教育
2025年09月11日 周四
兰山教育|临沂第十六中学2025年“书香沁师魂,成长践初心”暑假教师读书分享之十

爱临沂讯 在教育这段静待花开的漫长旅程中,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是对教育初心的深情回望。新学期伊始,临沂第十六中学数学组分年级有序开展读书交流会,全体数学教师紧密结合阅读感悟与教学实践,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关于教育温度与智慧的深度对话。

慢教育:让数学思维自然生长孙成花老师以《慢一点,也没关系》为引,提出“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”的深刻隐喻。她分享道:“数学思维的培养如同种子发芽,有的孩子能快速理解公式推导,有的孩子却需要更长的时间感悟数量关系。教师若急于追赶进度,反而可能折断思维的嫩芽。”这种“慢教育”理念,正是对“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种子”的生动诠释。

非暴力沟通:构建数学课堂的对话美学杨学文老师和徐雯君老师结合《非暴力沟通》中的“观察-感受-需要-请求”四要素,反思传统数学课堂的语言模式。指出:“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,‘这么简单的题都会错'是冰冷的评判,而‘我注意到你在第三步出现了符号错误,是不是因为分式运算时注意力分散了?我们是否可以一起用彩色笔标记易错点?'则是温暖的邀请。”用“观察”代替指责,用“感受”建立共情,用“需要”明确改进方向,用“请求”激发自主性。这种沟通方式不仅提升了课堂效率,更让数学严谨的逻辑中流淌着人文关怀。

温暖的教育者:让数学课堂有温度

张书绮老师以《做温暖的教育者》为蓝本,提出“数学教育应是理性与感性的交响”。她分享了教学中的三个温暖瞬间:当胆小的女生终于敢举手回答“概率问题”时,她用“你的思考角度很独特”代替“终于对了”;当调皮的男生用几何图形拼出创意图案时,她将其作为“数学艺术展”的展品;当学困生在“数学日记”中写下“原来方程可以解决买玩具的问题”,她用红笔写下“生活因数学更精彩”。这些细节印证着陈震老师的观点:“温暖不是教育的附加品,而是数学思维的催化剂——当学生感受到被看见、被理解,抽象的符号才会变成有生命力的语言。”

提问的艺术:点燃思维的火花孙宝芳老师以《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艺术》为切入点,提出“好的提问是课堂的一半”。她通过案例对比,展示了提问设计的三个层次:封“闭式提问”→“开放式追问”,传统提问“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抛物线吗?”(学生机械回答“是”)艺术提问“如果抛物线的开口方向改变,可能和哪些参数有关?请用几何画板验证你的猜想。”“ 碎片化提问”→结“构化追问”:在“勾股定理”教学中,从“直角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?”延伸到“如果不用面积法,还能用哪些方法证明?”再追问“勾股定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场景?”,构建知识网络。“单向提问”→“互动生成”:设置“问题擂台”,让学生轮流提出数学问题,其他同学解答,教师仅在关键点引导,让课堂成为思维碰撞的舞台。

赵晓云老师结合《教师的语言力》提出“语言是教育的第二课堂”的理念。她以数学课堂为例,分享了三种语言策略。“具体化表扬”:将“你真聪明"转化为“你通过画线段图分析问题,这种方法很有逻辑性”,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。“错误转化”: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,用“这个错误提醒我们,分式运算中通分步骤需要更仔细,谁愿意分享自己的检查方法?”将错误转化为共同学习的资源。“沉默的力量”:在几何证明题中,故意留出30秒沉默时间,让学生自主梳理思路,再邀请不同解法的学生分享,培养深度思考习惯。

数学人的精彩分享,引发教学节奏的再思考,重新考量课堂温度的营造。教育从来不是与时间的赛跑,而是用耐心浇灌、用智慧启迪、用温暖守护的生命成长。正如李洪强老师所言:“当我们放下‘赶路者’的焦虑,数学课堂自会绽放出意想不到的美丽——那里有慢思考的深度,有会说话的符号,更有被温柔以待的童年。”  

数学组全体教师将以此次交流为起点,在教育的田野上继续做温暖的守望者:用慢教育的智慧静待思维花开,用非暴力的语言搭建理解桥梁,用艺术化的提问点燃思维火花,用温暖的教育情怀点亮数学之光。

2025年09月11日 17: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