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动
2025年05月21日 周三
刀郎歌声中的沂蒙褶皱!速来破译沂蒙山小调展览馆的声世密码~

沂蒙山小调的

时空褶皱

🎤开口即免!

即日起—2025年12月31日

于天蒙景区检票口处

现场演唱《沂蒙山小调》

即可免门票(大型节假日除外)

“山歌响起的地方·刀郎2025巡回演唱会”

🔥临沂站

2025年7月5日-6日

📍临沂奥体公园体育馆

刀郎演唱会以一曲《沂蒙山小调》震撼开场循着《沂蒙山小调》的音符走进费县天蒙山这片 “山歌响起的地方”

当第一缕阳光切开蒙雾

天蒙山褶皱间总会漫出细碎的和声

是耧铃声混着童谣

是石板路上的晨炊与小调共振

更是红色记忆在时光长河里的永恒复调

『弦歌不朽』

 小调诞生元宇宙  

1940年的旋律正从沂蒙山小调展览馆泛黄手稿里 “跳” 出来 ——《沂蒙山小调》的前身《反对黄沙会》带着硝烟味,在声纹投影中与现代混音碰撞。

指尖划过互动屏,老号子与电音在 “时光混音台” 蹦出火花。最难忘那面 “声音指纹墙”,纳鞋底的清唱、赶牛的吆喝都是小调 “基因”,连展柜里的老唱片,都在玻璃反光里转成了会眨眼的音符,至今仍在沂蒙的山风里轻轻和声。

『石韵泥歌』

 物产馆的山海密码 

推开物产馆的木门,先撞见满室星子 —— 金星石的幽光里藏着蒙山亿万年地质呼吸,费县石的皴纹间凝固着沭河的浪痕。

20余种奇石写就沂蒙的物华天宝:天景石的水墨肌理洇染着大写意,燕子石的三叶虫化石封存着寒武纪的潮汐。

墙角的泥塑工作台还留着聋哑艺人黄永的指纹。捏塑的微缩市井中,端午晨光正爬上竹匾,青碧的粽子、佩香囊的娃娃,连挑货郎的拨浪鼓都缠着缕红棉线~

指尖抚过粗粝的陶泥,忽然懂得:沂蒙的山水灵性,原是融在街巷烟火中的山河共鸣。

『铅字灼痕』

 大众日报印刷所的血色墨香 


穿过油墨与硝烟混合的气息,大众日报印刷所旧址的煤油灯仍在摇晃。桑树皮制成的 "文化纸" 薄如蝉翼,反面的字迹像洇开的血迹,诉说着用马尾松烟子灰调墨的夜晚。铁笔磨秃了,就用纳鞋底的针扎刻钢板;印刷机埋进河床,老百姓用筛子从泥沙里筛回铅字 —— 每一枚都沾着沂蒙母亲的体温。

墙上的创刊号泛着岁月的微光,毛泽东题写的报头如刀刻斧凿。而最震撼的是那面雕塑墙:活字在光影中悬浮,像无数振翅的蝴蝶,驮着 "团结紧张严肃活泼" 的校风,从 1939 年的战火里向今天飞来。

『抗大星芒』

 文工团旧址的青春史诗 


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土炕上,还留着阮若珊写词时划破的稿纸。李林修改曲谱的铅笔痕,在窗棂透进的山光里忽明忽暗。

复原场景中的识字班课本摊开着,"打倒日本帝国主义" 的字迹被油灯熏得泛黄,旁边的呱哒板却还留着《反对黄沙会》的节拍。

东迁路线图上,3000里雪线如银蛇蜿蜒。抗大学员在膝盖上写字,用冻裂的手掌拍出《沂蒙山小调》的雏形。雕塑里的李林和阮若珊并肩而立,左边是战争年代的硝烟,右边是和平时期的山花,共同创作出的烽火乐章在沂蒙七十二崮间永恒共振。

『小调年轮』

 文化展厅的声纹记忆 


当《沂蒙山小调》的旋律从视听馆流出,不同年代的声线在此交织。刀郎在山歌响起的地方2025巡回演唱会,以标志性的沧桑嗓音为琴弦,轻轻拨响沂蒙山的千年时光。嗓音中自带的沧桑感为《沂蒙山小调》注入别样深情,每个音符都在诉说着沂蒙山的悠悠岁月,令人心生向往…

前奏里揉进的沂蒙梆子快板,如石板路上的马蹄声碎,瞬间铺开七十二崮的苍劲轮廓;主歌部分的低吟似蒙山松涛漫过沟壑,每句 "哎" 字尾音都拖着沂河的波光,让 "青山绿水多好看"的歌词自带沉甸甸的土地质感。

既有战争年代 "枪口挑着星辰" 的悲壮,也有和平时期 "煎饼卷着朝阳" 的温热。当最后一个音符化作鸽哨掠过虚拟崮顶,你会看见歌词里的 "高粱红"" 豆花香 ",都顺着他的声线,在舞台烟雾里长成了会呼吸的沂蒙山水…

手稿柜里,阮若珊的修改稿与袁成隆的建碑手书静静相望。傅泉带回的子弹头嵌在鞋底模型里,成为 "红嫂布鞋救战士" 的物证;诗词墙上的《八十赤子念沂蒙》,每个字都浸着沂河水,在阳光里洇成永不干涸的乡愁。

『沂蒙人家』

 烟火里的文明切片 


沂蒙人家馆,是流动的民俗标本。中堂的 "忠孝传家" 匾额下,锡酒壶与粗瓷碗还留着待客的温度~

西厢房外,老铁匠的铁锤正和铁砧较着劲。左手钳着烧红的犁尖,右手锤点如鼓 —— 第一下重若夯地,砸出 "当啷" 长音;第二下轻挑刃角,溅起星子簌簌落进盛着艾草水的陶盆,腾起白烟。

隔壁磨房的石磨 "咯吱咯吱" 应和着,木推杆磨得发亮,磨盘分上下两扇,凿着深浅不一的月牙纹,新收的麦粒从磨眼漏进去,转半圈就变成雪白的粉絮,落在磨盘边的笸箩里。


当新一代沂蒙人轻启歌喉

1940年的星火早已淬炼成璀璨音符

在时代的苍穹上

凝结成永不坠落的精神星座

2025年05月21日 08:4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