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
2025年09月26日 周五
河东教育|课改路上:在“破”与“立”中守护小学教育的本真

回望学校这几年课改路,其实更像一场“贴着地面行走”的探索——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,只有日复一日在课堂里、教研组中与老师们一起“碰问题、找办法”的踏实。从最初的“满怀热望”到中期的“焦虑瓶颈”,再到如今的“渐入佳境”,每一步都印着学科实践的温度,也藏着对“以生为本”的再理解。

一、启动:热望下的“水土不服”——学科实践的初遇难题

课改启动之初,我们怀揣“突破传统课堂”的愿景推进理念学习与案例借鉴,但一进入学科课堂教学实践,新范式与现实场景的适配性问题便集中显现:语文学科低年级情境化教学虽热闹,却与“识字基础夯实”失衡,让我们意识到课改绝非摒弃传统,而是要在兴趣与根基间寻平衡;数学探究式学习点燃学生热情,却因耗时与教学进度冲突,凸显创新形式与实效落地的现实考量;英语学科受班额限制,“全员互动”沦为部分参与,暴露设计与班级规模的适配难题;综合学科则因课时被挤占、支持保障不足,陷入“想做难推”的困境。也让我们初步明晰:课改不是简单“破旧立新”,而是需扎根学科特质,在创新与传统、理想与现实的辩证中,探寻真正适配教学本质的落地路径。

那时的课改,更像“照着葫芦画瓢”——理念是新的,但手脚被“旧习惯、旧顾虑”捆着,热闹背后,是学科教学“形改神未改”的尴尬。

二、瓶颈:理念与现实的“拉锯战”——深层矛盾的集中爆发

      “初期难题”没解决,更核心的瓶颈开始显现,不参与先行课改的老师私下说:“还是 ‘老师讲、学生听’的老路子,省心!”最突出的是在实现 “理念落地的最后一公里”总会卡壳:我们知道要“关注差异”,但参与课改的语文老师面对“有的孩子能写段落,有的连句子都不通顺”,不知道怎么设计“任务”进行合学;数学老师想“让学生自主学习”,但课堂上要么是“没人举手”,要么是“问题跑题”,最后还是得老师“拉回正题”。更棘手的是评价体系的“滞后性”:我们强调“过程性评价”,但期末仍要面对区里统一的纸笔测试——如果课堂上“合作探究多了、练习少了”,成绩万一下滑,不仅家长不理解,老师的信心也会受打击。还有教师成长的“断层”:参与课改和不参与课改的教师参与教研的时间还有内容都是分开的。常出现“各说各的”——有的说“基础不能丢”,有的说“要敢于创新”,却没人能说清“怎么把两者结合”。所以前期课改尚处于初期探索的浅层化阶段:教师层面,部分参与新课堂实践的动力多源于外部激励(如加分),而非对教学革新的内在认同与专业追求,缺乏自发深耕的主动性;学生层面,班级小组建设也仅停留在文化形式的初步构建,未真正触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提升、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核心,尚未实现课改深度育人”的本质目标。那段时间,我和教研员也没完全参与到课改的队伍中,看着老师们“一边想改,一边怕错”的纠结,也反复问:课改虽不是“折腾老师”,更不是“牺牲学生的基础”,到底该往哪走?

三、突破:从“单点尝试”到“系统重构”——在学科里找答案

真正的突破,就是全校全面推行课改后,领导始终关注教学提质的关键突破点,多次提及我们在核心教学环节尚有深耕空间。这份对教学品质的期许,让我常思精进之道,夜不能寐,头发一把把掉。带着这份对教学突破的迫切和压力,我与教导处的人员反复交流方向,一同梳理实践路径——终于在区教研室王晓艳主任的推荐学习下,对育人逻辑的叩问中,我们逐渐锚定了社会化学习的探索切口。而于连玲老师也在这份对教学本真的追求里,主动突破经验边界,最终率先蹚出成熟实践路径,成了团队中社会化学习的引领者。成功的不仅是“单靠某个专家给方案”,也是于连玲老师带领着上进的数学团队在学科实践中“自己悟出来的”。那就调整思路:不追求“一刀切”的改革,而是从“学科痛点”出发,搞“小切口、深实践”,慢慢蹚出了路。

数学:让“探究”服务“理解”的社会化课堂

数学课以“共同体共学”为核心,将“微探究”重构为课前基于结构化学习单的独立研究(如用小棒分糖果记录不同分法与疑问)、课中8分钟团队共学(组长引领分工分享、责任捆绑式讨论分歧)与15-20分钟跨组质疑深化(围绕“平均分意义”“分物剩余处理”等真问题辩论),并延伸至课后小组合作的“生活数学实践”(共同计算水电费单价、对比超市折扣),既通过“独立研究—团队碰撞—真实应用”的闭环深化了“平均分”算理的理解,又在分工、对话、反思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规划、合作沟通等社会化素养,最终实现“解决实际问题”能力与社会化学习能力的协同提升。

就这样在实践的深耕中,我校数学社会化课堂逐步实现从点的突破走向面的辐射,在落地生根的过程中,同步赋能教师专业成长,形成了教学创新实践与教师发展的良性互哺。尤为关键的是,区教研室搭建的优质平台,以及区数学研讨会、区现场会的成功举办,不仅为我校数学社会化课堂的成果提供了展示与打磨的契机,更使其成为跨学科辐射的重要支点——最终实现了从数学学科的先行探索,到引领多学科课堂革新、推动整体育人模式优化的良好态势。

暑期蓄力谋新时,祖伟峰校长到校擘画教学方向,明确核心目标——推动课改向纵深推进、向本质扎根。这非简单“持续推进”,而是需摒弃虚浮形式化探索与表层流程化设计,聚焦课堂实效、学生真实需求及学科育人深层价值,以“去伪存真、务实深耕”姿态,让课改每一步都落在提升教学质量、赋能学生发展的实处。

于是,我带着几位教研员借暑期这一教学蓄力的关键期,锚定学校办学底色与学情教情特质,将社会化数学学科确立为课改攻坚的先行突破点,同步联动语文、英语及综合学科,开展课程体系的整体性重构与育人逻辑的深度审视——不为追求形式上的“新”,而是要在贴合本校实际的基础上,打通学科间的育人脉络,探寻真正适配学生成长需求、能落地见效的课改新路径,为此,我在暑期先以学习夯实认知底座,再联合教导处团队开展了多次研讨,最终构建起以深度教研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,并凝练出“三微集备+双创双优+一课三磨”的系统化语数英三学科的深度主题教研新模式,为后续课改向更深层次、更实维度推进,筑牢坚实根基。

本学期暑假的先行思考,开学又依托第一周各学科教研会与第二周学科展示课的深度赋能,我们成功锚定了语文、英语及综合学科课堂改革的核心方向,为多学科课改的有序推进筑牢了前期规划根基。

语文:“任务驱动 读写贯通”动态生长

课堂模式革新

本学期课堂一改以往小组合作学习时重任务推进的模式,语文组将依托具社会化协作属性的“小组合作”,以“习课堂”“家常课”“小学语文社会化阅读”的理念为理论锚点,锚定“重语言品味以涵育语感、强思维训练以提升品质、促读写结合以贯通能力”的动态生长课堂建设方向。将语言品味、文化感知融入课堂每一个环节。比如第二周公开课《牛郎织女(一)》一课,小组合作聚焦人物对话与心理描写,挖掘语言背后的情感温度;在理解文本的同时,潜移默化地积累写作方法、明晰表达逻辑,为学生语言能力进阶、思维深度发展及文化素养积淀筑牢核心支撑。

英语:“导评促学 四环进阶”初步构建

英语社会化学习体系

英语组本学期将课堂教学向“社会化学习”深度拓展,通过“预学全员参与、合学互动生成、延学迁移运用、达标人人过关”的模式,重点在合学与延学环节融入“质疑深化”素养,以小组知识碰撞、分工细化训练,推动所学在真实情境中落地,实现英语教学从知识导向到素养导向的转变。

综合学科新生态课堂:以融合重构  

学习新范式

我们改革重心从形式合作转向内容融合,构建起 “主题引领、学科联动、素养落地” 的新生态课堂:例如围绕“力量与平衡”主题,科学讲解原理,体育通过“人体叠罗汉”实践体验,美术设计承重桥模型,道法探讨团队精神,音乐表现节奏韵律,最终整合成多元学习成果。让综合学科彻底超越了最初小组合作的单一维度,从而成为串联知识、能力与素养的关键纽带。   

更关键的是我们的评价的“转身”:我们把“过程性评价”装进了“学生成长袋”——里面有语文的“表达阅读写作”、数学的“口算魔方讲题”、英语的“趣配音写作”,还有综合学科的“小作品”。期末时,不仅看纸笔测试成绩,更让学生“自己讲成长袋里的故事”。

老师们的变化更让我感动:开学后各学科老师们都斗志满满,从前“怕改不好”的教师,如今主动向有经验者讨教小组任务设计,亦会听课学习课堂重点把控;各年级学科教师拧成一股绳,公开课背后是学科组集体备课、协同发力;教研组研讨也从“各说各的”,转向“依学情共研课程设计”。——课改终于也慢慢从“校长要改”变成了“老师想改”。

 回望这段路,最深的感悟是:从一开始赵志伟校长提出课改的不理解到现在的理解,从局部课改开始时的观望,再到全面推行课改的前行奋战,我理解到课改从来不是“推翻过去”,而是“回归本质”——回到“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课堂”,回到“学科教学该有的样子”。我们遇到的每一个问题、每一次瓶颈,本质上都是“理念”与“实践”的磨合,是“成人视角”向“学生视角”的妥协。

现在作为业务校长,我更像一个“陪伴者”:陪老师们在课堂里试错,陪他们在困惑中思考,陪他们在突破后喜悦。愿今年的成长,能在语文与英语课堂中沉淀出厚度,让每一次课堂的收获都化作内在素养的成长。未来的课改路,一定还有新的问题困难,但只要我们始终抱着“贴着地面找答案”的踏实,不骄不躁,稳住扎实的步子,始终把“孩子的成长”放在第一位,就一定能在“破”与“立”中,守住小学教育的本真与温度。

一个人的脚步或许轻快,

却难抵路途风雨;

一群人的脚步哪怕稍慢,

也能互相撑伞、彼此托举,

从晨光走到星光,

把“不可能”变成“我们做到了”。

这份向前的力量,

离不开每个团队的全力以赴。

感谢大家并肩作战的付出,

是我们同心同行,

才让这段成长之路走得更稳、更远。(通讯员:李蕊)

2025年09月26日 16:59